攻城战的核心在于情报收集与精确打击。在发起进攻前必须通过侦察机全面掌握敌方防御布局,包括炮塔位置、驻军兵种构成及防空设施分布。优先锁定远程炮塔和防空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,这些单位对进攻方威胁最大但自身防护较弱。兵力配置需科学计算,重型坦克与攻城炮的比例建议维持在1:1.5,同时预留10%兵力作为战术预备队应对突发状况。攻城阶段采用分批次进攻策略,首轮以轻型坦克吸引火力,重型坦克集群在敌方火力间隔期突进至预设阵地,攻城炮部队则需保持120码以上安全距离分段推进。
资源储备与科技研发是攻城战的基础保障。战前需储备相当于部队造价150%的备用资源,重点保障重型坦克和攻城炮的快速补充。科技树应侧重提升攻城武器的破甲属性和坦克机动性,军官技能优先选择减少战损的被动技能。建造队列需预设3-4支满编步兵和2支反坦克炮部队作为应急单位,确保在持续作战中能及时填补战线缺口。资源建筑如农场、铁矿、橡胶厂的等级需同步提升,避免因资源短缺导致攻势中断。
战术执行需注重动态调整与协同作战。当敌方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时,立即将坦克部队调整为分散阵型,并派遣步兵切断其弹药补给线。空军单位应在防空设施被摧毁后进场,轰炸机优先打击资源仓库和兵营以削弱敌方持续作战能力,运输机则负责实时补充前线损耗。战场指挥需设置3-4个备用集结点,防止主力部队被炮火覆盖。与盟友的协同进攻能大幅降低损失,尤其是面对高等级城市时,需明确分工并共享实时情报。
战后巩固是确保攻城成果的关键环节。占领城市后需迅速修复防御工事并升级关键建筑,如指挥部和工厂,以应对敌方反扑。资源分配应向新占城市倾斜,优先建立多级仓库保障长期供给。军团城市的高级军备生产功能可快速提升驻军质量,但需通过商业区贡献资源激活。持续监控周边动态并维持侦察机巡逻,能有效预防敌方集结反攻兵力。